在高层丙类生产厂房的消防安全设计与施工审查中,疏散楼梯间是否需要在地下一层和首层设置防火分隔,是一个涉及建筑防火分区、疏散安全、人员避难、火灾烟气扩散控制与消防救援便利性等多方面的问题。该问题不仅关系到相关规范的合规性判断,也直接影响到火灾发生时人员疏散的可行性与救援行动的实施。本文旨在从法规规范、火灾危险性与人员疏散、通风与烟气控制、结构与材料、施工与维护、以及工程实践与案例分析等角度,系统阐述高层丙类生产厂房中疏散楼梯间在地下与首层是否应进行防火分隔,并给出工程建议与设计要点。

一、相关法规与规范要求概述
国内有关规范的基本原则
在中国现行的建筑和消防技术规范中,《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部分条款适用)、以及工业建筑相关标准与地方性规范,对防火分隔、疏散设施、垂直防火构造和防排烟等均有明确要求。规范的基本原则可概括为:保证人员安全疏散的可行性、限制火势与烟气沿重要疏散通道蔓延、以及为消防救援创造有利条件。楼梯间的防火性能定位
楼梯间作为垂直疏散竖向交通空间,通常被视为重要的疏散构件。规范对疏散楼梯间常有以下定位:在建筑高度、人员密度或火灾危险性达到一定程度时,需设置封闭楼梯间(即具有防火分隔或耐火等级的楼梯间);同时,对于通向屋外、安全出口的楼梯间,其防火隔断与耐火极限应满足规定值,以避免火灾时楼梯间被烟气或火焰污染,使疏散通道失效。地下与首层的特殊性
地下空间由于通风条件差、火灾烟气易积聚、逃生路线受限、有人群密集及火灾燃烧环境可能不同于地上,因此规范对地下楼梯间与首层相连部位通常有更严格要求。首层(即一层或首层)是地上与地下的交通枢纽,若楼梯间在首层开口未采取防火分隔,火源或烟气可能由地下直接渗透至首层、进而影响楼内其他层的人员疏散。
二、火灾危险性与疏散安全分析
丙类生产厂房的火灾特征
丙类生产厂房通常属于易燃易爆物品或可燃物加工场所,火灾易迅速发展并产生大量热量与烟气。火灾烟气的毒性和高温性使其对疏散通道的威胁尤为突出。地下层一旦发生火灾,烟气及热气往往沿竖向竖井、楼梯间、管道井等向上扩散,对首层乃至更高楼层形成威胁。楼梯间烟气入侵对疏散的影响
楼梯间若未采取防火分隔或门窗不严密,烟气会迅速进入楼梯井内,造成能见度骤降、有毒气体浓度上升及温度升高,从而使人员在疏散过程中产生中毒、窒息或被热辐射烧伤等危险,严重时导致人员滞留或伤亡。地下疏散路径的可行性
地下层人员疏散通常依赖有限的竖向楼梯与联通楼梯间,若地下与首层的楼梯间无防火分隔,井道将成为火烟的传输通道,可能造成地下人员无法顺利经楼梯到达安全地面。因此,从人员疏散的角度看,应优先保证楼梯井在火灾初期保持无烟或低烟状态,使人员能够在可接受的时间窗内顺利撤离。
三、防火分隔的功能与技术要求
防火分隔的主要功能
阻止火焰直接蔓延;
抑制烟气和热量通过竖向通道的扩散;
保持疏散通道在一定时间内的可使用性;
为消防救援提供相对安全的进入和分区控制条件。
技术要求与耐火极限
规范通常对防火分隔、楼梯间墙体与门的耐火极限、门的自闭和防火门窗的防烟性能提出具体值(例如耐火极限小时数、防烟密封条、自动闭门器等)。对于高层或危险性较高的工业建筑,这些要求往往更为严格,且需要对首层与地下的连接部位采取措施,如设置防火门、前室、通风排烟系统等,以提高楼梯间的防护能力。前室、甬道与独立防烟楼梯间
常见的做法是为楼梯间设置前室或防烟前室,使楼梯间与防火分区之间通过一段受保护的缓冲空间相隔;或者将楼梯间设计为独立的防烟楼梯间,通过机械加压送风或排烟系统,维持楼梯间内正压,防止烟气渗入。对于地下楼梯口至首层的连接,前室或防火门的设置可以有效阻隔烟气侵入首层楼梯井。
四、地下层与首层防火分隔的必要性讨论
地下层楼梯间应否防火分隔
结论:通常需要。
理由:地下层一旦发生火灾,烟气易集中并通过楼梯井上行;若楼梯间作为人员疏散通道,没有有效的防火分隔,楼梯井会被烟气污染,导致楼上层人员疏散受阻。为保证地下人员撤离及上部空间安全,规范及工程实践普遍要求地下层连接楼梯间应设置耐火分隔、能有效关闭的防火门以及必要的机械排烟或楼梯间加压送风系统。首层与楼梯间之间应否防火分隔
结论:通常需要,且设置形式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如防火门、前室或防烟措施)。
理由:首层是人流的集合区域,也是地上与地下、室内与室外交汇的重要节点。若首层与楼梯间之间未设防火分隔,地下火灾时烟气可顺楼梯上行进入首层,迅速危害更多人员并阻断上行疏散。设置防火分隔可以延缓烟气进入首层的时间,给人员疏散和消防队赶赴现场提供缓冲。
五、工程实践中的典型设计措施
设置封闭楼梯间
将楼梯间设计为封闭式、具有规定耐火极限的包围结构,楼梯间与各楼层之间的门应为甲级或乙级防火门并配备自闭装置。对于丙类厂房,楼梯间墙体和楼板的耐火极限应满足或高于规范要求。前室与防烟前室
在首层或地下层楼梯口设置前室,将楼梯间与楼层公共空间隔离;前室应具有单独的通风排烟措施,并在火灾时通过闭门、自动控制等手段形成良好的防护效果。楼梯间加压送风
采用楼梯间加压系统,在火灾时维持楼梯间的正压,阻止外部烟气渗入;该系统的设计需兼顾送风量、门开启对压差影响以及系统可靠性,且应满足规范对加压系统的技术要求。防火门与自动闭门器
在地下与首层交界处以及楼梯间与各楼层入口处采用防火门,并保证门的耐火完整性与防烟性能,配备自动闭门器与联动控制,确保在火灾时能自动关闭并起到防烟隔断作用。排烟、通风与控制联动
地下一层应配置高效排烟系统,并与火灾报警系统、联动控制系统衔接,在火灾初期及时开启排烟、加压或闭门措施,减少烟气扩散的风险。
六、实例与案例启示
典型事故启示
多起地下或半地下空间火灾案例显示,楼梯间未有效防火分隔或防烟措施不足,导致烟气迅速侵入疏散通道,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由此可见,防火分隔与防烟措施在保护疏散通道方面至关重要。规范实施与工程审查中的常见问题
在实际工程中,常见问题包括防火门未按规范安装或维保不到位、加压系统未设置或调试不当、前室面积或布置不合理、以及防火分隔在细部(如穿墙洞口、管道套管)处理不严密等。这些都会削弱防火分隔的实际效果。
七、风险分析与成本效益考量
风险优先
在涉及人员生命安全的问题上,应优先采取较为保守的设计策略。即使某些场景在理论上可通过其他手段(如更快的探测与灭火、增加疏散出口等)补偿,防火分隔作为被动安全措施具有高可靠性,应作为基本保障。成本与可行性
防火分隔与相关系统会增加初期建设与维护成本,但其在减少人员伤亡、降低财产损失和提高救援效率方面的价值更大。工程决策应在满足规范的前提下,综合评估风险、运营特点和维护能力,合理配置防火分隔与主动防护系统。
八、设计与施工要点(给工程师的具体建议)
规范对照
在设计初期对照国家现行规范与地方规范,对高层丙类生产厂房的防火分区、楼梯间耐火等级、防火门等级、加压系统要求进行逐条核查,明确地下与首层楼梯间在当前项目中的适用要求。设前室与闭合措施
在地下与首层的连接处优先采用前室或双重门(门厅+防火门)方案,以提高隔烟效果。前室尺寸与布置需保证人员通行与应急反向流动的可行性。加压与排烟系统同步设计
楼梯间加压送风与地下排烟系统需联合设计,并与消防联动系统配套,实现火灾时自动响应。加压系统应考虑门开启对压差和疏散舒适性的影响。管道穿墙、洞口与缝隙处理
对楼梯间与地下室之间的所有穿墙、穿楼板管道、线缆通道必须采取耐火封堵处理,确保防火分隔的连续性。防火门的选型与维护
选用符合规范的防火门并设置自动闭门器、联动控制以及防烟密封条。制定日常检查与维护制度,确保门在紧急情况下能够正常工作。模拟与演练
通过疏散模拟与消防演练验证设计方案的可行性,特别是地下层疏散流程、楼梯间加压系统的响应和前室功能是否达到预期效果,根据演练结果修正设计或操作规程。

公司资质
检测报告
检测报告
环境管理体系证书
质量管理体系证书
苏公网安备320581020021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