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交流丨民俗建筑火灾防控策略研究
民俗建筑火灾防控
古老的中华文明,几千年的文化,给我们留下了诸多宝贵的传承。民俗建筑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代表,这些民俗建筑承载着渊远的民族文化及传承。随着社会的发展更多人开始注重旅游,民族建筑从性质上也就发生了很大改变,原本只供居民居住,现在变成旅游景点,供人们参观,还有餐饮酒店等等一系列功能性改变,很多电器产品开始陆陆续续进入民俗建筑,大量游客开始络绎不绝涌入民俗村落,经营店铺开始应运而生,很多很多的火灾隐患也随之伴生,提升民俗古建筑火灾防控能力势在必行。
民俗建筑火灾危险性分析
1.木结构和砖木结构决定了民俗建筑自身火灾抵抗能力较低
民俗建筑绝大多数为木结构或砖木结构建筑,本身抗火能力就很差,加上年代久远,木材早已风干物燥,极易被引燃,火灾危险性本身就高,而且一被引燃,火灾蔓延会非常迅速,甚至会在较短时间内产生轰燃。一旦轰燃发生,火灾基本上就失去了控制,即使是专业灭火队员来了,也很难控制局面,就只能采取隔离手段了。
2.防火分隔的缺失导致抗火灾蔓延能力较低
我们国家绝大多数民俗建筑是没有结构上的防火考虑的。由于历史原因和建筑风格不同,据我调查,除了少数风格派别,比如徽派建筑考虑了采用防火墙作为防火分隔,部分建筑间也有一定的防火间距,在明代的时候采用的是人字墙结构,到了清代觉得马头墙这个结构对防火效果更好,就变成了马头墙。它这个结构是某部位高出房顶一块,同时在建筑里面的一些关键部位存上一些沙子,发生火灾烧着建筑之后沙子就会自己落下来,因而起到灭火的作用,徽派建筑古人的火灾防控方法还是很巧妙的。但绝大数民俗村寨房屋之间没有设置防火分隔措施的,包括苏州的一些老城区都是没有的,既便设置了高出屋顶的防火墙和一定的间距,在现在的火灾面前,也不太容易彻底实现防火分隔功能,因此,发生火烧连营的情况在所难免。这方面,国家也会出一些相应政策来改变这样的局面,把火灾风险降低,使人们的生活得更加安全。
3.不可避免的生活用火是很难根除的火灾根源
许许多多民俗村寨,一直是人们居住生活的必须场所,生火做饭、生火取暖等保障正常生存的活动是必不可少的。而很多建筑中,灶台和柴房连在一起,灶台顶部是以木材为主的可燃性材料,在照顾不周时就容易引发火灾。孩子玩火,也是一个火灾根源。
4生活用电给古老的建筑带来了新时代的火灾根源
以前老房子在当时建设时都是没考虑到会用电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需要用电,古老的建筑传承到了广泛用电的新时代,也不可避免要引入电能,但由于人们对用电基本安全知识的缺乏,导致大量建筑在电能引入和使用过程中带来和留下了诸多火灾隐患。
5游客的涌入给民俗建筑带来了新的火灾风险
络绎不绝的游客相继涌入民俗村寨,很多民俗村寨也借此搞起了旅游产业,为了满足大量游客的饮食、住宿、娱乐等需求,很多村寨增加了若干的相关场所、服务人员、用电用火设施等等,这也无形中带来了诸多火灾风险。
民俗建筑火灾防控5项基本原则
保持原貌,不得随意拆改
以原有建筑为核心,根据建筑特点和使用特性确定相应的火灾防控方案。不得随意拆改乱搞房屋风格,这些原有建筑既然留下来我们就要保护它,围绕它进行保护,不然即使我们改造的再好,建再好的设施这都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制订专有的火灾防控标准
不能机械的将现在的“防火规范”套用在民俗村寨火灾防控工作中,最好做适合民俗村寨火灾防控的专有规范,这些悠久的传承值得我们专门为其量身定制相应的火灾防控方案。
采用专有消防设备设施
围绕民俗建筑火灾防控需求,在现有各类消防设备基础上,开展适合于实际使用需求的专有消防设备设施的研发工作,较大程度提升这些场所消防设施的适用性和有效性。可以制订该类场所所需消防产品特殊要求的标准。比如我们要考虑做一些小型的轻便的或者是移动的高效灭火器,村民用起来也比较顺手方便的这种。另外一点就是民寨里面的电气火灾,一户里边基本就两根线,一根零线一根火线,用起电来会有火灾隐患,这样的话可以在电线接头部位安装一个温度检测和电流检测的设备,实时监控用电情况,一旦出现异常就会及时发现。互联网技术在民俗建筑方面也是不可缺少的,专业设备更是必备的。
防火要以预防为主
防火工作应首先立足于发现火灾隐患并及时消除,如电气故障引发火灾因素等;其次立足于早期发现火灾,在火灾发生但尚未成危险时,及时发现并消除;最后做好灭火准备工作,如果预防工作到位,灭火工作将永远处于待命状态,我们的村寨也就安全了。
专人防加技防
根据民俗村寨火灾防控特点,有针对性地培养职业消防队员,组织村民协同防护,编制特有的火灾防控知识宣传手册,向村民和游客宣传火灾防控知识,共同提升人防能力。同时运用物联网技术,将自动消防设施探测的火灾动态及时与相关人员完成信息交互,提升人防加技防的综合火灾防控能力。
利达近期民俗建筑项目展示
东方金字塔-西夏王陵又称西夏帝陵、西夏皇陵,是西夏历代帝王陵以及皇家陵墓。王陵位于宁夏银川市西,西傍贺兰山,东临银川平原,海拔1130米至1200米之间,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地面遗址最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也是现存规模最大的一处西夏文化遗址。
龙门石窟是我国四大石窟之一,位于洛阳市南郊13公里处。这里青山绿水,万象生辉,早在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昆明南亚风情园位于昆明市区滇池路上,是昆明重要的商务、旅游、娱乐、餐饮中心,也是一个大型商业区。广场门口一个傣族风情的牌坊成为了南亚风情园的标志,少数民族风情的牌坊和现代化的建筑结合在一起,是昆明的十大标志性建筑之一。
苗王城位于贵州省松桃苗族治自县正大乡境内,始建于明洪武初年。是著名的苗歌之乡,苗故之乡,民间绝技之乡。同时也是国家旅游局定点扶持的村寨景点。
潭柘寺位于北京西部门头沟区东南部的潭柘山麓,距市中心30余公里。寺院坐北朝南,背倚宝珠峰。潭柘寺寺内占地2.5公顷,寺外占地11.2公顷,再加上周围由潭柘寺所管辖的森林和山场,总面积达121公顷以上。
栖霞山位于南京市栖霞区中部,栖霞山素有“六朝胜迹”,“金陵第一明秀山”之称,在明代被列为“金陵四十八景”之一,有“一座栖霞山,半部金陵史”的美誉。历史上曾有五王十四帝登临栖霞山,其中乾隆六下江南,五次驻跸栖霞山。
栖霞山古迹遍布,山景优美,文化底蕴深厚,历史古迹遗址80多处,荟萃了宗教文化、帝王文化、绿色文化、名人明俗文化、地质文化、石刻文化、茶文化。
大足海棠香国历史文化风情城依托大足石刻、山水资源和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文化根基,以宋风宋韵为文化脉络,将石窟文化艺术的历史成就深度挖掘,打造集旅游休闲、商务会务、酒店餐饮、影视体验、祈福文化、民俗活动为一体的古韵历史文化风情城。